5123五四海开奖一站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简介
5123五四海开奖一站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学院秉承“亲近业界、产教融合”的办学精神,借鉴高等工程教育办学理念,以区域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为使命,着力推进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建设,努力把学院建成“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u
教育教学: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形成的多学科背景、专业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学院致力于“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
u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教师达62%。其中博士学位27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计划7人,硕士生导师9人,中国台湾博士教师2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称号17人/次。此外,还长期聘请36名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其中校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7人,兼职高校教授10人,企业高工15人。
u 特色资源:学院拥有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示点专业群(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福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福建省高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福建省应用型重点学科(环境工程);福建省一流专业(环境工程);福建省1+X证书试点专业(环境工程);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
物资源利用专业群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竹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中药材资源科技创新团队两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以及20多家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教学资源。
u 实验条件:学院构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材料成型加工与性能测试平台、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平台、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创新平台、绿色化工技术与过程安全仿真实训平台,以及校级共享的分析测试中心。实验教学及科研用房面积6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453万元。拥有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拉曼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同步热分析仪、扫描电镜、比表积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
u 创新平台:拥有福建省竹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五个省级特色创新平台;南平市资源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冠城大通电化学储能与电池材料实验室、福建省闽北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六个校地共建特色创新平台;福建省环境生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绿色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高校化学基础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三个省级教学中心。南开大学李正名院士、宁波大学赵玉芬院士团队在学院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u 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基金“竹纤维催化裂解产能过程及纯化的机制研究”、“弧形竹片高效制备及其无裂纹展平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在研课题108项,获得研究经费2240万元;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厅级奖励2项。发表学术论文28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授权专利35件。
u
服务产业:学院立足于服务南平千亿竹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重点推进竹类资源开发与可持续经营、竹基复合材料及生物营养源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与福建省海豚医药有限公司、福建杜氏集团、邵武永晶化工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承担研究项目30项,转让成果5项,技术服务10项,经费达2000万元;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10余次,培训人数800余人。
u
开放交流:学院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加盟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AUAS)生物与化学工程专业协作会,推动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学院还与厦门大学、中科院物构所、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与闽北17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联盟,服务企业项目开发、产品检验及分析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先后举办“海峡两岸环境与生态会议”、“竹产业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福建省鼓岭科学会议”、“中日韩分析化学会议”等大型会议10余场,学院对外影响和辐射力已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