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2023年招生简介
发布人: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12   浏览次数:364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设有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背景、专业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学院现有教师7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博士学位教师4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计划7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闽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称号17人/次。此外,还长期聘请36名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其中校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7人。

  学院现有科研用房面积约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拥有福建省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竹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化工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12个特色创新平台,福建省高校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绿色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福建省环境生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资源与环境一流应用型学科、福建省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福建省应用型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福建省一流专业(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教育部1+X证书试点专业(环境工程)等特色学科专业,拥有福建省竹资源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武夷山脉特色中药材资源科技创新团队、福建省化学基础实验实践教学团队、福建省生物资源利用专业群共享课教学团队等特色教学科研团队,化工原理、化工设计、实验室废水综合处理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合成樟脑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等省级一流课程,构建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材料成型加工与性能检测、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绿色化工技术与过程安全仿真实训等实践创新体系。

  学院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2019年以来,学院获得省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3项、高校产学合作项目3项、星火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31项;承担由南平市资源产业科技创新联合资助项目19项,横向服务地方项目11项,各类科研经费3643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97篇,SCI/EI收录论文76篇;授权专利81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实用新型29项,参与获得国家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颁布地方标准1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百万职工“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竞赛,近三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8项。学生参加各类“双创竞赛”人数占72%; 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45项,获奖人数约200人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铜奖6项。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70人次,参与发表论文40篇,授权专利26项。学院与17家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组建生物产业学院,致力于推动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努力把学院建成“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绿色南平”,面向“生态福建”,服务全国环保领域和工程市场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与规划、污染控制和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在环保、市政、化工、材料、机械、资源等领域,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与评价、分析监测、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与运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原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就业前景:主要面向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及各类环保公司等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工程监理、环保技术开发与管理等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素养良好,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与管理、化工装置及流程优化与设计、化工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的初步能力,能在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化工安全与环保等。
就业前景:化学工程与工艺为福建省特色专业和一流专业建设点,采取基础+模块的培养方式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化工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化工、轻工、资源、材料、环保、生物、食品、制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分析测试、安全保障、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材料成型加工、工艺控制、高分子合成与配方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基本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共混改性、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高分子材料助剂与配方设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软件应用、竹材料加工技术等。
就业前景:主要面向材料制备与评价、复合材料加工、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轻纺及医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以及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光电材料等特种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工程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面向生物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境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检验、生产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因工程、发酵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仪器分析、专业实验等。
 就业前景: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富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生物工程类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健康、资源、生态环境等生物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就业面广,且一直保持较高的考研录取率。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能够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和关联产品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生态工程学、分析化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湿地学、3s技术及应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城市生态规划、环境工程原理、生态监测与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染控制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等。
就业前景: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亦向社会提出了新的环境生态工程类人才需求。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博士占90%,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等教学实践基地,培育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碳中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茶园水土保持、土壤水体监测与修复、环境评价与规划等多个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林、城乡规划、水利、测绘、产品研发、风景园林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就业面宽,选择范围广,适合继续深造。